钙化论道,全力冲击 | “奔跑的冲击波之FM135.7空中学术沙龙” 第二期圆满开展

时间:2024-04-15
作者:小编

 

近日,“奔跑的冲击波之FM135.7空中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第二期顺利开展,各位专家同道于空中相聚,本期空中学术沙龙特邀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曹宇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钱杰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宋丹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浩教授担任主持嘉宾(按姓名拼音排序)。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随永刚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黄伟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瞻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熊岗教授依次进行精彩的病例分享,交流冲击波球囊在冠脉钙化治疗中的临床经验。与会嘉宾热烈讨论,全方位、多角度探讨冲击波球囊这一全新武器在复杂临床场景中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推动创新疗法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随永刚教授通过一例冲击波球囊处理前降支钙化的病例,为大家细致地分享了冲击波球囊在临床应用中的经验。结合国内外钙化病变诊治专家共识,随永刚教授为大家讲解了钙化病变的判断方法以及相应的治疗策略,面对钙化病变时,需要优先考虑通过腔内影像学明确钙化病变的分布、性质等信息。对于浅表钙化、深部钙化,球囊无法充分膨胀的钙化病变,应优先使用冲击波球囊治疗。在本次分享的病例中,随永刚教授根据血管尺寸1:1选择3.25*12mm的冲击波球囊进行治疗,IVUS显示下钙化环以及局部钙化结节明显断裂,术后支架膨胀完全、贴壁良好。最后,随永刚教授总结到,在这个病例中,冲击波球囊在不同类型的钙化病变中展现了优异的治疗效果,对于环形钙化、深层钙化及钙化结节的治疗效果均非常明显,能够为后续支架的植入以及后扩张提供良好的基础,优化手术效果。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钱杰教授:“钙化病变是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常见敌人”,也是介入医生面临最具挑战的疾病之一。作为处理冠脉钙化的全新武器,冲击波球囊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国产首家冠脉血管内冲击波治疗系统的上市,全新的疗法为广大术者拓宽了复杂、严重钙化病变诊治的新思路。冲击波球囊的学习曲线低,操作便捷,在治疗钙化病变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非常出色的临床应用价值。未来,随着冠脉冲击波疗法的进一步普及,钙化病变的处理将迈向更高效、更便捷的时代,更多冠脉钙化患者将从中获益。”

 

冠脉支架内再狭窄伴钙化也是目前PCI手术中的研究热点,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黄伟教授围绕一例右冠弥漫性支架内再狭窄的病例进行深入讲解,为冲击波球囊处理支架内再狭窄伴钙化的情况提供了极具参考性的实战经验。患者为76岁女性,主诉反复胸痛2年,加重3个月,2年前因心梗行右冠PCI术。冠脉造影提示为左主干开口+三支病变,右冠开口完全闭塞,近中段为支架内再狭窄伴弥漫性钙化。在使用预扩球囊预处理后,进一步行右冠IVUS检查,提示支架内弥漫性内膜增生,以纤维及钙化斑块为主,支架内部可见新生钙化斑块,远端参考直径3.5mm,近端参考直径4.0mm。根据IVUS评估结果,术中使用3.5*12mm的冲击波球囊顺利达到右冠中段靶病变处,释放4个周期脉冲,最终膨胀效果良好,后回撤冲击波球囊对右冠近中段开口进一步释放脉冲。进一步行IVUS,提示支架外环状钙化断裂,术后支架贴壁良好。黄伟教授总结到,冲击波球囊是处理冠脉钙化的有利武器,对支架外钙化导致的支架内再狭窄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冲击波球囊具有良好的通过性,高达100次的脉冲能够让术者在处理病变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曹宇教授:“针对血管管腔面积较大且合并钙化的病变,尤其是在血管比较迂曲的情况下,单纯使用后扩张球囊扩张不易贴壁完全,对钙化斑块效果一般。而使用旋磨处理血管小弯侧的钙化病变时,往往因为磨头沿着血管大弯侧前进对钙化斑块的处理有限,最终无法明显造成钙化环的断裂。对局部的钙化斑块预处理不当会影响支架的贴壁情况,从而提高近期血栓发生率,远期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等。因此,使用冲击波球囊处理钙化病变是更优的选择,相较于旋磨不仅能够有效震碎斑块,同时减少斑块碎屑,降低慢血流发生率。”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瞻教授分享了一例前降支迂曲重度钙化病变的处理,患者为83岁男性,因胸闷3月入院。造影显示前降支远端十分扭曲并且存在重度钙化。进一步对前降支全程行IVUS评估为弥漫偏心性钙化,显示前降支远端存在明显钙化结节突入管腔,中段局部以及近段至左主干区域可见270°至360°环形钙化。术中使用2.5*12mm的冲击波球囊对前降支中段钙化处,由远及近逐步释放脉冲。复查IVUS可见钙化环打开,后由远及近串联植入支架以及对支架进行后扩张。术后IVUS可见支架贴壁良好。高瞻教授总结到,在实战中冲击波球囊展现了良好的通过性,并且可以对血管周围钙化产生明显的治疗作用。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浩教授:“相较于冠状动脉旋磨术,冠脉冲击波球囊通过性好,使用过程非常简便,普通医师能够快速上手。冲击波球囊整体采用更好的耐高压设计,在完成管腔脉冲治疗后,其扩张效果明显。针对支架内再狭窄合并钙化的情况,由于既往手术过程中对钙化斑块的预处理不充分,单纯使用后扩张球囊对此类病变的处理往往很局限,冲击波球囊的出现能够有效地打开原支架外的钙化环以及钙化结节,促进支架的充分膨胀。未来,期待有更多冲击波球囊在支架内再狭窄应用中的相关临床研究。”

 

针对极重度钙化病变,为了实现更好的管腔预处理效果,多项钙化技术的联合应用是目前的重要课题之一。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熊岗教授通过一例旋磨联合冲击波治疗的病例展开探讨,为极重度钙化狭窄的处理治疗提供极有参考意义的临床实践。患者为70岁女性,主诉胸痛1年,加重1月,入院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冠脉造影显示患者左主干至前降支弥漫重度狭窄,可见明显重度钙化影,回旋支开口轻度狭窄,右冠远端狭窄60-70%,钙化明显。术中预扩球囊与OCT导管均无法通过前降支病变,遂启动旋磨对管腔进行修饰,后进行OCT扫查发现钙化角度180°-360°,长度大于20mm,钙化断裂不明显。即使旋磨后血管管腔获得依然有限,钙化积分仍达到4分,使用高压球囊后扩后腰征明显。后送入3.5*12mm的冲击波球囊对前降支近端进行多次脉冲治疗,腰征消失,IVUS回撤显示钙化环明显断裂,后植入支架并进行高压扩张,复查IVUS支架膨胀率大于80%。熊岗教授总结到,在冠脉复杂病变的处理过程中要防范于未然,对钙化病变进行积极充分的预处理,赛禾冲击波球囊较好的通过性及耐压性使得其在复杂钙化的处理上更加从容。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宋丹教授:“钙化结节在临床中的占有一定的比例,针对钙化结节以及偏心性钙化,在选择冲击波球囊的尺寸选择上同样应当遵循与参考血管1:1的原则,脉冲治疗周期也需要适当增加以达到充分的脉冲治疗的效果。冲击波球囊具有高达100次的脉冲数量,能够对病变位置进行充分的治疗。在使用完冲击波球囊后,局部也可以选择较短的高压球囊将钙化斑块进一步打开,从而获得更大的管腔面积。”

 

会议尾声,在热烈的讨论声中,第二期空中学术沙龙正式落下帷幕。与会专家通过详尽的病例讨论与分析,从理论到实践,针对冠心病介入复杂钙化的处理以及冲击波球囊的使用提出了各自独到的见解与心得体会。相信随着冠脉冲击波治疗技术前沿创新疗法的不断推广,介入医生能够有更加丰富的钙化治疗工具箱,针对不同类型的复杂钙化通过组合拳的高效配合,优化实现手术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远期预后。血管内冲击波治疗技术的应用场景十分广阔,其学习曲线短,能够克服较多高阻力病所带来的困难,希望在未来,冠脉冲击波球囊技术能够进一步向基层医院推广,造福广大的冠心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