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2024年6月28日,“风起东方,心启未来”FM135.7冠脉冲击波疗法专题会于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WCC 2024)期间圆满召开。本次学术会议特邀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陈岩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担任主持嘉宾(按姓式拼音排序)。由来自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李妍教授团队王秋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钱杰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陈飞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宋丹教授依次进行学术分享,通过冲击波创新疗法与传统治疗策略的深度结合,深入探索冲击波疗法在临床多样化钙化病变场景中的应用发展。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李妍教授团队王秋和教授代表研究组对CALCI-CRACK临床试验结果进行深入解读。王秋和教授表示钙化病变是目前PCI手术的一大挑战,血管内冲击波技术是一项松解钙化以及改善血管顺应性的新技术。CALCI-CRACK是首个探究国产冲击波球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冲击波技术能够使得钙化病灶产生断裂,进一步改善管腔顺应性,增大管腔有效面积,为后续支架的植入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安全性终点方面,术后30天以及6个月的MACE事件发生率低,术中无D-F型冠脉夹层、穿孔、慢血流/无复流等并发症,进一步验证了冲击波球囊的安全性,为冠状动脉钙化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钱杰教授结合现有专家共识以及一例经典的钙化病例详细地介绍了冠脉冲击波在钙化病变中的临床使用优势。钱杰教授表示现有专家共识表明冲击波球囊对多种类型的钙化均有较好的处理结果,也是目前唯一对深层钙化有作用的“武器”。目前,冲击波球囊是钙化病变预处理决策树中的关键环节,通过腔内影像学的评估以及其他工具的联合使用,冲击波球囊在原发性钙化病变、支架膨胀不良以及钙化引起的支架内再狭窄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未来,基于冲击波球囊安全、有效以及简便的优势,冲击波疗法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钙化病变的处理将迈向更高效、更便捷的时代。
在冲击波球囊针对多种类型钙化的应用探索方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陈飞教授结合冲击波球囊的临床使用情况,详尽地分享了冲击波球囊地多种使用场景。陈飞教授表示钙化病变的存在对PCI术前评估、术中支架植入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有显著影响。冠脉冲击波球囊作为新的钙化处理技术,对左主干钙化病变、分叉病变、支架膨胀不全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270°以上的环形病变是冲击波球囊最常见,也是临床结局最优的使用场景。针对多数由重度钙化引起的支架膨胀不全的情况,冲击波球囊均能起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在处理弥漫性钙化以及钙化结节时,通常需要联合多种器械以达到冲击波治疗的最优效果。
在应对高阻力钙化病变导致器械无法通过的情况时,RotaTripsy联合疗法提供了钙化处理新思路。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宋丹教授结合一例旋磨联合冲击波治疗的案例,详细介绍了RotaTripsy联合疗法的实际应用。宋丹教授表示高阻力病变通常伴随管腔面积过小,造成器械通过困难。在联合应用时需充分考虑不同钙化治疗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冠状动脉旋磨术能够有效地提高血管的可通过性,后续通过冠脉冲击波球囊的进一步修饰能够更好地改善血管的顺应性,优化整体手术效果。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印证RotaTripsy联合疗法的中远期获益。
会议尾声,在热烈的讨论声中,本次冠脉冲击波疗法学术会议正式落下帷幕。与会专家从理论到实践,结合临床研究以及真实案例,深入剖析了冲击波球囊处理钙化病变的策略及细节。随着冲击波疗法的普及,介入术者能够进一步丰富钙化治疗的“工具箱”。在充分评估不同钙化治疗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后,通过多种器械的组合,钙化病变的处理将更加简便。未来,冲击波球囊作为处理钙化病变的最新手段,其因效果明显、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的特点,将会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和认可,进一步造福广大钙化患者。